专栏说明:

《常人之情绪》一书出版于1928年,作者为威廉·莫尔顿·马斯顿博士。广为人知的DISC理论正是出自此书。2018年首次被翻译为中文出版,译者为李海峰、肖琪和郭强。从此书可以看到DISC理论背后的心理学机制,但内容过于专业,而且时代距离太远。因此,特开此专栏,进行解读和讨论,希望与大家一切去读透并且延伸它应有之变化。


你知道《常人之情绪》为什么会叫这个名字吗?


这可不是作者顺手拈来的,书里非常严肃地用了一章的篇幅去解释书名来由。

那,这为什么它如此重要呢?

因为对于学者而言,界定那个研究对象,才能确认研究方向。


爱因斯坦说: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。

马斯顿的全书第一句话,就提出一个问题:你是一个“正常人”吗?


我们大多数时候的情绪都是平和状态,面对外界刺激,产生轻微的喜怒哀乐丧,基本都没有进当时心理学家们的法眼,不认为会影响到人的决策。


当时的心理学家基本都比较变态,喜欢研究扭曲的心理。例如逼迫一位女士亲手砍断老鼠的头,获得强刺激数据。

那个时候弗洛伊德和荣格又大红大紫。有次马斯顿跟一位朋友说:“我很喜欢《瀚海孤帆》(Outword Bound)这部剧。”结果这个朋友就兴奋地说:“哦,天呐!”然后悲伤地补充道:“所以,你有恋母情结吧!你打算什么时候学习精神分析术?你大可以明明白白地告诉我你的恋母情结,不用遮遮掩掩。”

我想当时马斯顿心里一定奔腾而过万头草泥马。


但我们都知道,尤其近两年大热的认知心理学明确告诉我们:人类很大一部分的行为都是被情绪驱动的,而60%的行为被习惯所驱动。


认知心理学家洪兰博士在混沌大学上的讲话:

“人不是理性的动物”,大脑中的理智中心叫前额叶,情绪中心叫边缘系统。前额叶指向边缘系统的路径比较细;边缘系统指向前额叶的路径比较粗,成熟比较早,所以人才会有“冲冠一怒为红颜”。


马斯顿博士早在20年代就看到了这一点,并且开始去研究一些平平常常的情绪,对行为的影响。当大部分心理学家都还在关注异常的情绪时,他提出一个问题:你是一个“正常人”吗?


而其实背后隐藏着另一个问题:那平常情绪对你的行为有什么影响呢?


正文结束,以下是八卦信息:

1、十多年前我们把DISC引入中国时,真的超级冷清,几乎不被正统心理学所认可。近几年整个学术环境都越来越好,是因为认知心理学的兴起吗?尤其认知心理学里斩钉截铁说:人的行为有60%是习惯使然。以前我们去说这个,真的受过超多白眼的。

2、前几年香港和广东地区兴起一个词“choc”,用来形容一个人很有型,很耀眼,让粉丝晕倒。然后在书里第一章提到一个名词居然对应——“情感休克(choc)”。可惜它发生在女士被迫亲手砍掉老鼠的头的那一刻。有趣!

3、马斯顿博士在探索这个议题时,一开始研究对象没有搞清楚,聚焦在“意识”上。可是意识这玩意儿到现在都还没人说得清楚。所以在第一章里,他也很坦率地承认,他的那篇有关意识设定的文章是错误的。所以弄清楚研究对象真的非常重要——即使你心里有很明确的研究方向了。

4、从情史来看,马斯顿博士并没有严重的恋母情结,而且绝对是个心理学应用上的高手。毕竟,人家可以一夫两妻,和和美美生活了几十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