请各位回忆一下,我们人生当中的第一次人际沟通。

大家想到是跟谁了吗?

我们第一次喊“妈~妈~”

有谁第一次是喊“爸”的——天才。抓住了核心关键客户。

妈妈爸爸是我们人生当中的第一个大客户,第一个上司,也是第一个服务我们的员工。所以至少在我们结婚以前,可能沟通频率最多、关系最亲密、彼此影响最大的人,就是我们的父母。

 

当然跟父母沟通的方式方法大家可能都比较会不一样,有家庭氛围、性格、文化甚至是有年代差异的。

像早几十年,和父母之间的沟通相对比较简单。你只需要会三句话就好了。

“好的,母亲大人。”

“是的,母亲大人。”

第三句

“儿臣办不到呀~~~”

 

那现在的年轻人跟父母之间的沟通,层次就丰富很多了,根据达成目的的不同。

比如问爸爸拿零花钱的时候,先要谄媚一番:

“父亲大人今天看起来好清爽,不要太风流倜傥,堪称是芳村吴彦祖。”

这招用多了,父亲大人顿时收敛笑容:“说吧,这次又要多少?”


比如要劝阻妈妈去购物,她最近剁手太勤,不仅剁掉自己的,剁掉老爸的,连你的都快要剁掉了。你抱住自己的存钱罐,就会很严肃的说:“这位女施主,请你自重。如果你不想我去你婆婆我奶奶那儿告状的话,请你立刻停止这种不成熟的行为。”

 

以前的家庭还好,长幼有序,孩子都很敬畏自己的家长。但现在随着社会越来越开放和包容,已经不太讲究资历了。在单位,你可能会被比你年轻的人领导管理,回到家,又被你的孩子教育。

爸爸,抽烟有害健康你不知道吗?要我说多少次?

爸爸,你来幼儿园接我还偷瞄美女,很丢人诶,再有下次告诉我妈,这次就先收封口费20。

 

各位,现在我说得貌似很轻松。其实实验数据是非常残酷的。几乎绝大部分的青年都拒绝与自己的父母进行沟通。我们在高校里做了两组行为科学实验。第一组是让大家去结识异性的活动。例如安排年龄差异在3岁左右的两位陌生异性结伴看一场电影;例如让地铁沿线的陌生男女组队去找特色小吃。这类活动参与率非常高,能90%。但是另一组活动是与父母相关的,例如找到父母第一次约会的地点拍照留念,例如陪妈妈去完成她少女时代的一个小心愿。这类活动参与率低到可怕,不到20%。


这意味着什么?意味着我们不感兴趣吗?恐怕不全是。这更多意味着我们恐惧与父母沟通,害怕去了解他们,抗拒去知道他们的过去,也不想跟他们一起规划未来。

 

为什么会这样呢?因为我们彼此之间都有愧疚、有没有拔掉的烂草莓。


有段话说得好,我们都是第一次生而为人,生而为人父母,生而为人子女。第一次,所以缺乏练习,彼此都在摸索和学习,难免磕磕碰碰。

 

有人很动情的写了一篇微博说:从小觉得最厉害的人就是妈妈,不怕黑,什么都知道,做好吃的饭,把生活打理得井井有条。可现在被人依靠的妈妈,也曾是个小姑娘,也曾怕黑也掉眼泪,也曾笨手笨脚被针扎到手。最美的姑娘,是什么让你变得这么强大,是岁月,还是爱。

 

有人在下面回答:是你那不争气的爸爸。

 

笑完之后,我们就可以理解到一位母亲对孩子付出的伟大。孩子往往无以为报,甚至会因为愧疚而回避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。但其实母亲需要你的反馈。

 

有位学员(是吴孟邯)分享说,他和妹妹两个回家。母亲就向他抱怨说,妹妹一回家就添乱,衣来伸手饭来张口。他当时就愧疚的说:“妈妈,我也没有帮您干家务啊。”

妈妈愣了一下,就说:“可是,你有跟我讲谢谢啊。”

所以这个跟重男亲女没有关系,是刚好在这两兄妹当中,哥哥嘴巴比较甜比较重视和妈妈之间的沟通。

 

先不管沟通技巧,而是沟通的时间。我们放在陌生人身上的时间和注意力,以及沟通的意愿,远远比放在父母身上要多得多。这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反思的地方。

 

我们谈人际,先从人生的来处谈起。最后用一句最近很红的话,结束今天的分享,也是人际沟通的第一课: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,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。